《花非花》(唐·白居易)
花非花,雾非雾,
夜半来,天明去。
来如春梦几多时?
去似朝云无觅处。
【诗意】:
像花不是花,像雾又不是雾。半夜时分到来,天亮便离去。来的时候像春梦一样短暂,去的时候,像朝云一样,了无踪迹。
【赏析】:
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杂言古诗,全诗共四句,由三字句和七字句组成,整首诗咏物言情,表达的是有些人或事物,就像那“花”和“雾”一样,来得匆忙,去无踪迹,再不可得。人生亦如此,如梦如幻,如雾如电,美好的人或事,存在过,却又消逝不见,令人追念和惋惜。
“花非花,雾非雾”,诗一开始就给人一种捉摸不透的感觉。后面的“夜半来,天明去”,比喻事物短暂易逝,难以长久。而花和雾,本身也是短暂易逝,难以长久的。
诗中用花、雾、春梦、朝云做比喻,表现所咏事物的易逝。它们环环紧扣,如云行水流,自然成文,反复以鲜明的形象比譬一个未尝点明的本体。
诗中所有比喻非常形象,诗人正是通过这一连串的比喻,讲一种抽象的愁情,写得可感、可触、可见。 诗中语言通俗而又精妙,给人以飘渺、空灵之感 ,又使人咀嚼不尽,这显示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力。而“来如春梦几多时?去似朝云无觅处”成了广为传唱的名句。
明代著名文学家杨慎在《词品》中评价这首诗:“白乐天之辞,予独爱其《花非花》一首,盖其自度之曲,因情生文者也。” “虽《高唐》、《洛神》,绮丽不及也。”
(注:杨慎说,白居易的作品,他最喜欢这首《花非花》,因为这是因情而作的。而诗中的绮丽,就算是《高唐赋》、《洛神赋》也比不上的。)
可见,杨慎对白居易这首诗的评价之高。不仅是杨慎,苏轼也偏爱这首诗,甚至 后世也多有化用或直接引用这首诗的。
如苏轼名作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中就因为白居易的《花非花》而成就了“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”的诗句。又如北宋张先《御街行·夭非花艳轻非雾》中的“夭非花艳轻非雾。来夜半、天明去。来如春梦不多时,去似朝云何处。”晏殊《木兰花·燕鸿过后莺归去》中的“长于春梦几多时,散似秋云无觅处。”欧阳修《玉楼春·燕鸿过后春归去》中的“来如春梦几多时,去似朝云无觅处。”苏轼名作《水龙吟·次韵章质夫杨花词》中的“似花还似非花,也无人惜从教坠”等等等。
1933年,作曲家黄自将《花非花》谱写成艺术歌曲。
【作者简介】:
白居易(772~846),字乐天,晚年号香山居士,又号醉吟先生,河南新郑(今河南郑州新郑市)人,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。唐代宗大历七年(772年)正月,白居易出生于郑州新郑东郭宅(今新郑市东郭寺村)。白氏祖籍山西太原,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郑。卒后葬于河南洛阳,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,白园(白居易墓)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。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有“诗魔”和“诗王”之称。官至刑部尚书。有《白氏长庆集》传世,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。新乐府运动倡导者,主张“文章合为时而著,歌诗合为事而作”。他与元稹交好并称元白,晚年多与刘禹锡酬唱并称刘白。
(图片来自网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