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展网为您带来《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哪些(夜行动物有哪些)》,本文围绕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哪些展开分析,讲述了关于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哪些相关的内容,希望您能在本文中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!
许多野生动物喜欢夜间活动,比如——
这些动物,为什么你见不着它们?
夜行动物有适应夜间活动的特殊本领。比如,爬行动物的代表蛇类,在夜间也能准确地攻击猎物。蛇有一套特别的系统,能感受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辐射,它们能在辐射能的电磁波段内看到猎物的成像。这个系统就是蛇的红外眼,也叫红外窝形器官,具有监测热的功能。在正常体温下,活体动物会发出红外线波长,但由于红外线波长太长,视觉系统无法探测到。但有些蛇,如蟒蛇和响尾蛇,可以通过位于眼睛和鼻孔之间的特殊凹坑器官“看到”热红外线,这是一种能让它们在黑暗中捕食温血动物的装置。
哺乳类动物中,只有蝙蝠类有飞行的能力。中国117种蝙蝠,大多数蝙蝠是夜行性动物。蝙蝠具有面积很大的翼膜,后肢连接薄而无毛的皮膜,利于飞行和倒挂。大多数蝙蝠的翼膜质表皮在飞翔时还可用作冷却身体的“散热器”。因为这样精巧的装置在阳光照射下会导致体温过热,故蝙蝠选择夜间出行。
猫头鹰具有把多种实际物体与视觉、听觉、触觉及温度觉等几个感觉膜联系起来的能力,发展了夜间弱光下精准捕食的探测系统。猫头鹰在昏暗的光线环境中,能探测到70多米外活动的老鼠。
夜行动物的眼球一般呈管状,视网膜上有极其丰富的柱状细胞。这种细胞能感受外界的光信号,因此,猫头鹰的眼睛能够察觉到极其微弱的光亮或热辐射,形态上也体现了大眼睛和眼部结构复杂化的适应特征。
它们为什么选择昼伏夜出?
人们普遍认为,动物选择夜行是缘于对生存环境的恐惧,是一种避敌行为。但动物们的情况千差万别,适应夜行的缘由不止于此。
实际上,动物夜间活动的机理是非常复杂的。如刺猬虽然对环境适应性很强,但刺猬有喜静怕光、昼伏夜出的习性。鼩鼱类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高,需要摄入足够的食物,所以它们昼夜不停地觅食。
有些种类如蜥蜴、蛙类等,为了避开日间强烈的阳光、减少身体水分散失而选择晚间活动。
有些是因猎食的动物喜欢夜间出没,因而这些捕食者也随着猎捕对象的活动节律,选择了夜间活动。如以鼠类、昆虫为食的蜥蜴、猫头鹰等动物在夜间显得特别活跃。这些动物具有适应夜间生活的敏锐视觉和发达嗅觉,有些种类则受限于视觉系统而只能于晚间活动,如蜂猴或蝙蝠等。
夜出和晨昏活动的哺乳动物通常忍受阳光直接照射不超过1小时,如田鼠、小家鼠等在强光照射下超过半个小时就会死亡,即使沙漠里的沙蜥也不能长期停留在强烈的阳光下。所以,许多对光照忍受能力低的动物,选择了夜晚活动。
由此可见,动物的夜行行为是长期适应环境进化的结果,不同物种展现了夜间活动的能力,每个物种发挥各自的适应夜行特性,在昼夜节律交替的空间中,获得各自生存的最佳利益。所以,在大自然系统中,不管是夜间活动还是白天活动的动物,都是在食物链的基础上,用不同的昼夜生活方式维持生命。
来源:《森林与人类》杂志
撰文:朴正吉
原标题:《科普组图·野生动物丨夜行动物,夜幕下的生命世界》
阅读原文
《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哪些(夜行动物有哪些)》来自网络,本文围绕晚上活动的动物有哪些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,仅作参考。